我的试听课设计:概述

前言

在去年小小地升职,写完试听课的心得感悟之后,又过了半年。当时的文章算是对转行工作以来的第一次总结,目的更多的是抒发感情,或是快速地写下一些心得,并不成体系。

虽然这半年来小组长的工作确实有在做,帮过不少组员和老师磨过课、扩过科,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以及流程简单,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正式和专业。我确实也能提出一些零碎的意见,但是基本上只是提改进反馈,并没有整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框架,这样的「不专业」一直持续着,直到最近碰到了滑铁卢。

我在帮一位工作了很久的老师磨试托福听力试听,在正常地像以往一样提完反馈意见后,我们去找+1验收,结果是不通过。

在听+1给那位老师反馈的时候,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。首先是钦佩于+1的专业性,如果我原来给的反馈可能有4-5,但她给了10;我原来的反馈点可能只集中在某两到三个方面,但是她的反馈更全面、更成体系以及一针见血。

我意识到,或许我在自己上课时候悟出了试听课的KSF(关键成功要素),也确实能够从教师的视角觉察出好的课与不好的课之间差异,但是受限于经验和能力,此时此刻的我确实是无法像+1那样给出这种级别的反馈的。

为了能够像+1一样给出有效且准确的磨课反馈,我必须要先弄清楚我之前到底怎么上的试听课,我才能够把我的经验传递下去。

试听流程

在进入到具体的细节之前,我们先回顾一下老师在接到试听学生之前发生了什么事。

首先,学生来咨询的渠道有很多,比如在广告上看到自己来的、由在读学生转推荐来的、由市场渠道推荐来的。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对应的试听策略都不一样。

在与学生建立联系之后,前端的顾问会先和学生沟通,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需求。如果学生意愿比较强烈,此时也会顺带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、特色以及师资等信息。沟通完毕后,顾问就会根据试听的科目约老师试听。

试听完毕后,老师就会把学生「交」回给顾问。因为试听课的作用是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、了解上课的方式和内容,对于价格、课程规划等销售性质的工作交给顾问做更专业一些。顾问会在学生上完试听课生成一个价格方案。

最后,当学生做好付费决定交完钱的那一刻,这一单就结束了。

其实一个学生付费意愿有多强烈,很多时候是能觉察出来的。我时常感觉有一些学生,老师上不上课、怎么上其实区别都不是特别大。这里我总结了一些试听签单的Buff与Debuff,仅供参考。

试听Buff:

  1. 不差钱(在哪学都一样,老师和机构过了心里的预期线即可)
  2. 出分急/焦虑(因此更容易「病急乱投医」,快速找地方学)
  3. 在读学生转介绍
  4. 父母控制狂(学生学习通常是父母逼的,没有决定权,反正都要学,感觉还行就报)
  5. 初、高中生(对好课堂没有概念,只想要一个有趣的老师,上爽了就行)
  6. 多人试听(结伴同行,本身就约好找个地儿学,多人上课氛围通常也更好,压力更小)
  7. 疯狂对比机构中(我和学生打听过其他机构怎么上的,很难评,机构PK我就没输过)
  8. 单纯提高英语(这个要和1 + 5一起算,有很多家长就追求一个托管服务,闭眼给钱)

我刚上试听的时候会很看重「课堂氛围」「学生互动」等等特质,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对你的课程信不信服,但是当别人其实就是不想来,再热烈的课堂也无济于事。一个上课或者聊天不怎么说话的人,或许只是因为ta比较i。

试听Debuff:

  1. 成人英语(没有刚需,花自己的钱讲究性价比,通常挑三拣四,可报可不报)
  2. 预算不够(通常和老师透露预算问题基本=不行,包括想约老师私下单独上课的)
  3. 点题型(只点一个题型通常是间谍,点所有题型听一遍思路通常是蹭课)
  4. 认知水平低(字面意思)
  5. 姿态高(无论是吹自己有多牛逼,还是觉得机构这不好那不好的)

当然,无论Buff和Debuff多么足,上好课仍然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。

试听设计

我一直秉持着一个观点「会上一科试听课,就会上所有科目的试听课」。

因为你会上试听之后,至少你应该知道课要怎么上。

但是最近这个想法稍微有了一些改变,我的好前辈Shakira老师(一个试听签单率能上70%的超级老师)告诉我,「你的课永远有可以调整和改进的地方」。

因此,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出发,尽管底层逻辑相同,给每一个科目的试听课都单独做设计是有必要的。在这一篇文章里,我将总结一下我感悟出来的底层逻辑,在其他文章里单独分享我的单科设计。

首先我认为试听课应该分成三大板块——前期沟通、中期切片展示以及后期的定制化服务。

前期沟通

前期沟通指刚和学生联系上后,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

虽然学生的基本信息在试听前顾问就会来沟通,但是毕竟顾问不是专业的上课老师,信息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,学生在和顾问的交流中也可能有所保留。另外,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顺着一些关键的信息展开聊一聊。

在开始沟通之前,我会先简单的自我介绍

我以前觉得自我介绍是很俏皮的一件事,直到有一次我在上舞蹈课的时候,一个新来的老师上来夸夸一通自我介绍,很快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,时至今日我都忘不掉当时那种活力四射的感觉。对于一些特别吃师资的学生,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也能增加一些信服力。

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只会说自己的名字、学校和专业。说名字有助于学生事后回忆,有的时候也会因此指定你上课。如果是在上雅思听力试听,我可能会再加一个唬人的title——听力教研组组长。

接下来沟通学生的考试信息,主要是这几个方面:

这个部分的沟通通常只占5分钟左右。因为很多信息学生可能已经和顾问说过了,我们只需要再做一次确认,如果问得还是像初次沟通,一问三不知的话,学生会感觉到厌烦。

此外,我在提问的时候会使用诸如「你应该是……」「你是不是……」的设问来与学生沟通,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感受到机构的内部信息流通。绝对不能让学生有「我之前不是已经和xxx说过很多次了吗?」的感觉。

中期切片展示

我一直秉持着另外一个观点「试听课不是平时上课的第一节课」。

诚然在新班级第一节课的时候,我们也要做一下上述的沟通。但是试听课毕竟是销售性质的,学生来听课的目的和预期并不是真的学到东西,而是感受课堂氛围、了解上课内容和熟悉老师的风格。

看起来好像这确实像是一堂课,但它本质上还是切片展示,就像是相声演员被观众点来一段某某选段一样。如果带着上正课的预期和学生沟通或是设计课堂,学生很容易被劝退。

 

但是为了最好的展示效果,除非学生真的点你上某种题型,建议切片选用平时上课第一节课的内容

第一节课的内容理论上是每个老师讲得最熟的内容,什么水平的学生会犯什么错,在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,其实全部都在掌握中。当对自己讲的内容有足够高的熟练度,才能够比较好地根据试听学生的反应有的放矢。

当然就算是用上正课的内容,也是需要做一定调整的。如果实在有必要,再重新为试听课重新选取题目做适配。

举个例子,既然切片展示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,而不是学习知识,在介绍题型和考试的时候就切忌深入探讨。用最短、最简练的语言告诉学生考试有哪些东西就行了,如果此时还当作正式上课,非要学生当场分清楚单边讨论题和双观点题,或是听力匹配题和地图题,这个属实没必要。学生可能出了这个门就忘了你讲的什么了。

 

其次,虽然是水过鸭背般地简单介绍,任何时候都应该辅以视觉化的例子说明。

比如在介绍雅思听力题型的时候,说到「听力Part1填空通常考人名、地名和电话号码」,那就最好让学生真的看一眼这个题长什么样。或许老师和有经验的学生已经见了无数次这个题了,但是来试听的学生没有。没有做过听力填空题的人,脑子里完全想象不到这个画面。

如果只是单纯地甩一页PPT,上面用一个表格把所有信息码得整整齐齐,学生看了还是不过脑子,嘴笨的老师还会因此落下照本宣科的嫌疑。学生是来感受课堂的,不是来听课的。用嘴讲半天,还不如让学生自己亲自听写一次电话号码,看看是什么感觉,让ta知道自己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题。

 

还有一个重点是,如果无必要,不要引入新概念,这样才能保证试听课的内容足够简单易懂和克制,不往上正课的方向滑坡。

我们要介绍考试题型,是因为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这门考试,需要了解一下。

我们要介绍评分要求,是因为学生要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考到自己想要的分数。

我们今天着重讲题型1,是因为它是最入门、最简单的题型,最能让学生短时间内感受到该科目的考点。那今天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围绕题型1展开。

举个例子,我在雅思口语试听的时候会这样讲:

  1. 先了解考试题型
  2. 再了解评分标准
  3. 为了踩到这些评分标准,我们应该怎么做
  4. (引出第1节课切片——口语Part1)
  5. 但是这只针对Part1
  6. 简单提及Part2和Part3的考察区别
  7. 其他我们就留到以后再说

所有的内容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动线,讲什么、不讲什么应该是从主线出发的。

假如我在6多花了点时间聊了Part2的区别,或者是在6和7之间演示了一下Part2要怎么做,可能都会让这节课的重点跑偏,或是内容太过冗杂,因而学生对刚才Part1切片的印象也会淡化。

简单地说,运用奥卡姆剃刀法则——如果一个内容和你今天切片展示的主题没关系,或者现在不讲也无伤大雅,那就别讲。

而且还要注意,每一次引入新概念时,要有必要的说明,不然学生会想「这和刚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」,然后在一个又一个没听过的概念面前被劝退。哪怕学生之前知道考试有A、B和C,但是ta所理解的ABC或许和实际的ABC有区别,你可以用「确认一下对不对」的名义,再为ta解读一下。

 

上述高亮的要点是我认为在设计切片时的一些基础,能够做到这几点,试听课的下限基本上就能够得到保证了,在我心中也达到了能够出台练手的程度。

当然还有一些比较进阶的技巧,类似于安插一个Hook,贯穿整个试听课,亦或是「吊起预期,再打破预期」,甚至是设计一些和考试相关的段子。这些内容我目前都有一些心得,但是碍于笔力和目前尚浅的经验,我很难描述得像上面的内容一样通透。我会在单个科目的试听设计里介绍我是如何运用这些小巧思的。

在和+1的交流中,我和她的观点比较一致,这些都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。一个厉害的老师要么是做到了融会贯通,要么是做到了大道至简,要么是有强烈的个人特色,无论是哪种流派都有对应的学生市场。对于培训新手老师来说,能够做到上顺一节试听课就够了,真要做到这些进阶技巧可能需要一句一句话打磨。

后期定制化服务

在给学生上完课后,还有一个要点是为ta规划之后课程的安排。

要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很好理解——学生为什么非要选你不选别人?为什么非要在你们机构报课?你讲的东西B站、小红书没有吗?为什么要听你讲人人都能讲的东西?

因此作为一个老师,尤其是教培机构的老师,最大的竞争力就是针对学生的情况提供定制化的服务,和健身房私教差不多。

 

我会讲的第一件事是课程大纲,比如总共几节课,每个板块花几节课去上,每个板块上什么内容,为什么这样安排。这样不仅能够回答学生上试听「上什么」的问题,更能回答「怎么上」的问题。

甚至有的时候我会比较臊皮地说,「别的老师一般怎么上,但是我怎么上」。

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,我可能会额外跟ta说一下,根据你的情况我才这样调整的,这样也能让学生感觉到这里的老师并不是流水线作业。当然,别的机构课纲我不了解,但是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,不是吗?

 

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安排

在前期沟通中我们得知了学生的大致考试时间,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剩余的时间推荐一个考试的时间,这里主要是考虑到口语换题季的影响,以及一战和二战的大致时间安排。

然后我还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说一下大致的学习计划,现在ta的水平在什么程度,距离想要的分数是闭眼过 or 正常学就行 or 要掉层皮?如果要在那个时间考出来,每天要做什么,为什么这么做是有效的等等……

 

最后就是让学生反问有什么问题,这和工作面试没什么区别。

学生最后问的问题无非就是自己到底行不行、时间够不够、怎么背单词、怎么学英语、老师个人之前的经历、申请学校等事,这些凭借经验回答就行。

有的时候还会问一些顾问要回答的问题,比如价格、班型和课后服务。因为我和顾问聊过天,也认真学习了顾问咨询的流程,以及当季课型、班型的SKU,所以真要让我回答我也能答得上来。但是通常我会选择简单回答,然后让学生找顾问。

「做课程方案她们会比我们更专业,我们老师只上课。」

或许能够让学生感觉到,眼前的老师真的只上课,只醉心于教学,是不带销售性质的。

然后我就把学生带回到咨询办公室。如果是线上的试听,就及时给顾问发消息。事后沟通还是很重要的,学生是否积极,是否有提到一些关键信息,其实也都能帮到顾问完成后续的咨询。

后记

2023年3月1日入职之后,全年我一共上了103节试听课,最后58人选择了我。

以上内容就是我认真总结过往一年的框架性经验,具体不同科目的实操和设计会在之后博客中进一步分享。


写于2024-01-04